2023年12月12日,第四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决赛颁奖典礼在深圳鹏城实验室圆满落幕。本届大赛自开赛以来一直备受业内关注,经过数月的激烈角逐,三支成绩优异的团队分别在“AI+无线通信”、“AI+视觉特征编码”和“AI+视频质量评价”三大赛道,斩获冠军,问鼎大奖。中国工程院高文院士、于全院士,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一级调研员于英普;工行深圳分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协办单位代表出席颁奖典礼。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领袖、学者专家以及数十家媒体悉数到场,共同见证这场AI巅峰之战。
第四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决赛合影
赛道创新,算力加持
基于前三届比赛的探索和实践,第四届大赛立足国际视野,开拓创新,设置了 “AI+视觉特征编码”、“AI+无线通信”和“AI+视频质量评价”三大赛道,分别面向人工智能、通信、智能视觉、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技术人才与创新团队发布具有挑战性的赛题。其中“AI+视频质量评价”赛道是本届新设的全球首个面向广色域、高帧率、高比特数4K超高清视频压缩质量评价的人工智能赛道,比赛要求采用更高格式视频序列和更专业的主观标签数据集,挖掘准确性高、鲁棒性强的AI评价算法,提供视频传输分发质量,保障视听媒体用户体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通过启智社区AI协作平台接入中国算力网成都智算中心、中原智算中心和“鹏城云脑II”节点,为比赛提供环境支持。决赛阶段,为保障比赛的有效开展,“鹏城云脑II”全程为选手提供充沛的NPU算力资源和竞赛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全国人工智能大赛作为科技领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链接平台,在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多项成果落地等方面成效显著。希望大赛充分发挥‘以赛引才,以赛促研,以赛促产’的作用,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实现更大的应用突破,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强问鼎,潜力无限
大赛竞赛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主席于全院士对本届大赛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届大赛吸引了海内外9个国家、7000多支队伍参赛,创历届大赛之最,他首先对参赛队伍的积极参与和努力进取给予了肯定。他表示,本届大赛紧紧围绕重大科研需求,在赛题难度设置上层层递进,优中选优,让赛题有特色、有难度、有水平。同时,通过大赛的牵引,也为国产平台提供了更多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极大地推动了国产AI平台的生态建设,从而促进全国各地人工智能的基础发展。相信大赛未来将在前人探索,后人创新的前行之路上,不断汇聚人工智能行业的未来之光,照亮发展之途。大赛中,面对挑战性赛题,各参赛团队通过创新思维模式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展示了他们在相应AI赛道领域的深入融合和创新应用能力,决赛作品展示了应用落地的无限可能,这为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拓宽途径,并推动其潜力发掘,预示着更广泛的行业应用可能性。
“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
为加快特征编码关键技术演进,“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面向视觉大数据应用,针对码率约束下的机器视觉任务,探索视觉信息压缩技术与智能处理分析技术的融合。区别于传统路线,本赛道综合考虑了视觉信息编码效率和机器视觉任务性能,结合传统信号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精度,优化效率,改善泛化性。在本届参赛的作品中,呈现出几大亮点,首先是选手们提出了融合传统信号处理与深度学习的编码新方法,探索了面向机器视觉的 AI+数据压缩新技术;其次,从选手们客观得分上呈现了个案优势突出、整体态势均衡,为特征编码赛道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通过高质量算法的开发与高压工况下大强度的训练推理测试,为“鹏城云脑II”及“中国算力网”等自主计算平台的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文院士与“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冠军团队合影
“AI+无线通信”赛道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采用AI算法来降低通信空口开销已经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在无反馈通信中,AI技术可以帮助通信系统在大量数据中发现辅助信息与物理信道之间隐藏的规律,从而实现无反馈的通信。然而,如何最优地利用辅助信息助力通信是目前的技术热点与难点。在“AI+无线通信”赛道,选手们提出了多种融合多领域知识(深度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图形学、无线通信等)的AI辅助低复杂度高效收发机的新颖架构,为6G通信的物理层创新设计了崭新的方案。
于全院士与“AI+无线通信”赛道冠军团队合影
“AI+视频质量评价”赛道
超高清视频是传媒领域继数字化、高清化之后的新一轮重大技术革新,为用户呈现更加真实生动的视频画面。目前主流视频编码技术在大幅压缩视频数据的同时,难以避免地会引入模糊、蚊噪、伪轮廓等损伤。因此,有效预测和评价超高清视频经压缩编码后的感知质量,将在保障超高清视频业态服务质量、提升视频平台用户黏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AI+视频质量评价”赛道中,选手们首次面对大规模海量的4K超高清无压缩格式的数据处理克服了种种困难,并尝试提出了多种创新设计方案,例如联合主观标签与客观标签,探索了预训练+精调的视频质量评价范式;结合Vision Transformer和Swin Transformer深度模型结构提出了创新性方案;他们还将无监督学习用于质量评价模块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视频质量评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于全院士与“AI+视频质量评价”赛道冠军团队合影
以赛为媒,释放源力
全国人工智能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吸引海内外20余个国家的2万多支队伍参赛,收获了数万份饱含智慧与创意的人工智能问题解决算法与方案。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定期举办的国际化品牌赛事,大赛不仅构建了五个可供实验室科研使用的百万级数据集,更促进了AI无线通信、AI视频视觉处理、数字视网膜、ReID等领域的研究,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行业赋能与革新带来了强劲源动力。
围绕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全国人工智能大赛“以赛为媒”,营造了人工智能创新创造氛围,以高规格、高质量、高难度的理念加速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科研机构和单位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大赛还丰富、拓展了相关赛道领域的大规模数据集,牵引领域内算法能力、学术能力、科研能力等的大幅提升,推进学术界和产业界更好地使用“鹏城云脑”大科学装置,促进产业、学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高效赋能多领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工智能大赛作为深圳的国家级品牌赛事,在引进全国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团队、项目落地,促进深圳人工智能技术及产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将为深圳加速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贡献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AI赋能“千行百业”已经成为“智”胜之道,第四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突出展现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垂直领域的科研实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加速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相关产业和社会中的赋能应用。未来,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将持以挖掘创新力量为基石,为AI行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和实力的广阔平台。
“DataFountain竞赛平台(简称DF平台)全程为大赛提供技术支持与运营服务,有序组织选手参赛、高效协作各方解决问题、全力支撑大赛平稳进行。希望DF平台能够继续发挥平台的数据人才资源与竞赛服务优势,与全国人工智能大赛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智能未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